欢迎访问亚美体育|百度百科

走进亚美体育 公司简介 品质管理 专利证书 客户服务 产品中心 卧式 立式 技术支持 亚美体育官方app下载 公司资讯 会展资讯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亚美体育app官方
WELCOME | 欢迎访问

亚美体育全站app|台服暗黑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025-03-28 来源:亚美体育机械

  亞美亞美體育app官方亞美體育機械制造財經消息亞美體育官方app下載,2024年,儲能產業利好政策不斷出台,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區域市場差異化動態演進,儲能企業加速出海,創新商業模式帶來全新盈利增長點。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系統價格呈現“內卷式”競爭、儲能資產收益不斷下降、商業模式創新裹足不前、安全事故頻次有所抬頭等種種壓力不斷加大,產業鏈不協調等矛盾重重。“2024年,儲能行業高估值企業遭冷落,資金主要布局電池技術迭代方向,國資產業基金林立。”對于過去一年儲能投融資的現狀,嘉實財富管理有限公司產品管理部股權產品經理王莞清如是總結。融資下降五成偏好早期輪次企業儲能產品價格在過去一年大幅下滑;儲能的國內產能過剩,大于全球需求;產能利用率保持低位,營收利潤下滑。2024年,行業市場下行,各板塊新增受理幾乎為0、批量撤材料頻發,儲能一級市場成為“堰塞湖”。根據尋熵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4年共發生150起融資事件,比2023年下降50%。據其估算(不含IPO),2024年儲能行業共計融資260億元,比2023年下降40%。133家獲投公司,比2023年下降50%;有16家在一年內進行了多輪融資,比2023年下降70%。295家投資機構參與儲能市場投資,比2023年下降30%。根據已披露估值,1家達到百億元級估值企業發生新融資,2023年這一數據為9家。截至2025年1月27日,來自iFind的數據顯示,儲能新增上市公司9家,分別是龍蟠科技、許昌智能(831396.BJ)、聚星科技(920111.BJ)、勝業電氣(920128.BJ)等。此外,28家儲能企業終止/撤回;11家企業處于在會階段;3家企業處于過會/注冊階段。“一級市場儲能投融資特點是投資人越來越偏好早期輪次企業。2024年儲能行業早期輪次佔比中,種子輪階段佔比為1%;天使輪階段佔比30%;Pre-A輪階段佔比19%;A輪階段佔比26%,合計佔比76%。”王莞清分析。在她看來,產生上述投融資特點的原因,在于儲能產品價格在過去一年下滑了40%;儲能的國內產值過剩,大于全球需求;產能利用率保持低位,營收利潤下滑。“後期輪次企業估值高,進入價格貴,退出渠道不明朗。2023年台服暗黑3,9家估值過百億元企業完成新融資,2024年僅1家。”王莞清說,“早期技術領域,市場格局尚未形成,輪次早、估值合理。”2024年,一級市場中,大額融資數量、金額雙降,規避高估值標的。其中,97%獲投企業的融資金額低于5億元。中後期(C、D輪)獲投企業減少,導致融資額下滑,少有10億元、20億元的融資案例。百億元估值企業的融資數量2024年僅為1家,而2023年的數量為9家。天使輪企業融資規模不斷增加。2023年,共有兩家融資過億元天使輪企業,而2024年,這一數據增長到了6家。電池技術迭代,提升可靠性及安全性成為過去一年市場的投資邏輯。數據顯示,2024年,儲能電池技術迭代。鈉電池共發生20起技術迭代案例,佔比13%;固態電池、液流電池合計16起,佔比11%。不少企業注重提升能量密度、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負極材料13起,佔比10%;電池管理14起,佔比9%。儲能系統共發生19起技術迭代案例亞美體育全站app,比2023年下降50%。工商業儲能佔主導。在其他新能源領域,光伏電池技術發生44起技術迭代案例,鈣鈦礦最熱門;制氫儲氫27起;低空經濟相關20起。融資規模上,97%案例的融資金額低于5億元,華能新能源、陽光新能源領銜。“2024年,千萬級、1-5億元融資項目各佔70%、27%;共有4家融資額達5-10億元;1家企業融資額達10億元以上。大額融資集中在電力項目開發、儲能系統、正極材料上。”王莞清分析。數據顯示,2024年披露融資額大于3億元的企業共有7家。其中,華能新能源融資額為150億元,主要用于增資擴股,投資方為中國國新控股、中郵保險、中國太平、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南方電網。陽光新能源融資額為8.47億元亞美體育全站app,為戰略融資,投資方是工銀投資、建信投資、浙江產投、中安資本。此外,江西升華新材料融資額為7.35億元,廣州智光儲能融資額為7億元,杭州微慕科技融資額為5億元,安徽益佳通融資額為4億元亞美體育全站app,常州鋰源新能源融資額為3.85億元。鈉電池火熱依舊固態電池受追捧麟閣創投投資次數最多,超威集團成為最活躍的產業投資人,北京市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為最活躍國資機構,上海機場、茅台基金、螞蟻集團為最跨界投資人。2024年,儲能各領域融資熱度如何?數據顯示,2024年150起融資中,鈉電池、儲能系統佔比13%,各20起;下一代電池技術(以固態電池為主)佔比11%,共16起;負極材料佔比10%,共15起;電池管理佔比9%,共14起。在其他新能源領域,光伏發生44起,其中鈣鈦礦發生24起;制氫儲氫發生27起。“在布局電池技術迭代方向上台服暗黑3,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可靠性儲能系統獲關注。”王莞清說。鈉電池領域融資,維持了2023年熱度。2024年,16家企業累計完成20起融資。其中,浙江湖鈉能源、上海璞鈉能源、武漢天鈉科技、江蘇隱功科技4家企業1年內完成多輪融資。在輪次上,25%為天使輪;35%為Pre-A輪;30%為A輪。鈉電池早期細分賽道,覆蓋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化合物等多個技術路線。創始團隊普遍具有高校或產業背景;多數企業在客戶送樣驗證、產線建設階段;首批鈉電池將商用于小動力市場。下一代電池技術中,主要以固態電池為主。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14家企業發生新融資。早期細分賽道中,50%為天使輪,22%為Pre-A輪。記者獲悉,固態電池企業,主要布局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無負極等不同技術路線;創始人普遍具有高校或產業背景;多數處于研發、中試線建設、產線建設階段。儲能系統融資中,18家企業累計完成19起融資,比2023年下降50%。“其中,63%為工商業儲能,資金傾向盈利模式清晰的領域。”王莞清分析,“其中,大儲和獨立儲能,政策依賴度高,收益機制復雜且穩定性差,投資成本高且回收困難。工商業儲能峰谷套利模式清晰,收益機制穩定,且初始成本較低,運營維護簡單。”負極材料融資中,13家企業累計完成15起融資。其中,硅碳、硅負極獲投最多。浙江格源新材料、杭州星科源新材料1年內完成了2輪融資。大多數企業處于種子輪、天使輪階段。電池管理融資中,13家企業累計完成14起融資台服暗黑3。熱管理系統、BMS獲投最多。上海美克生能源1年內完成2輪融資。產業資本積極布局。其中,仁發碳中和投資常州天目智能;小米產投、吉利控股等投資杭州協能科技。此外,在光伏、制氫儲氫、電動航空等新能源其他領域,共計39家光伏企業累計完成44起融資,其中鈣鈦礦23起。其中,23家氫能企業累計完成27起融資,海德氫能、奧騰能源、明陽氫能、氫輝能源1年多起大額融資。蘇州科潤新材料,完成C+輪融資,超5.4億元,投資方由中國石化資本、峰和資本、架橋資本、建信投資組成。“2024年,295家投資人累計投資354次。麟閣創投投資次數最多,超威集團成最活躍產業投資人,北京市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為最活躍國資機構,上海機場、茅台基金、螞蟻集團為最跨界投資人。”王莞清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儲能行業融資企業估值TOP7中,1家企業估值超百億元,投資人不再為高估值買單。數據顯示,根據已披露估值情況,2024年僅1家企業達百億元估值,2023年為9家,下降90%。與此同時,7家企業估值10億元以上。王莞清對此分析,“產業環境下行、上市渠道鎖緊、資金退出困難,投資人不再為高估值企業買單,進入價格成為重要考量因素。”從2022至2023年,我國儲能市場連續兩年實現了超200%的高速增長,2024年新增並網規模再次翻番。2025年,我國儲能市場有望保持闊步發展的態勢,但增速或將有所下降並且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根據尋熵研究院對公開項目信息和狀態的統計,截至2025年1月底,國內已規劃部署但尚未投運的項目有184GW/487GWh(僅考慮2023年後啟動的項目)。這一個規模是截至2024年底國內累計裝機規模的近2.6倍。其中已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的項目規模達到100GW/287GWh,這些項目將是2025年中國儲能市場繼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尋熵研究院的預測,在基準場景下,2025年國內儲能新增並網規模有望達到69.6GW/177.2GWh,以能量規模計算的增速為59%。新疆、內蒙古、河北將成為2025年國內最大的三個區域儲能市場。各地大量已規劃實施的儲能示範項目、新能源大基地配儲項目的啟動建設、用戶側儲能項目在更大規模更廣地域內推廣應用、鋰電儲能系統持續走低的價格等因素都將是2025年國內儲能裝機繼續大幅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國工業報記者餘娜)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大國,並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證市場,深度融入國際綠色貿易體系,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中國智慧”。3月18日,國家能源局綠證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的《中國綠色電力證書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4年,全國核發綠證47.34億個,同比增長28.36倍,其中可交易綠證31.58億個。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等8省(區)綠證核發數量均超2億個。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累計核發綠證49.55億個,其中可交易綠證33.79億個,全國綠證累計交易5.53億個。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電力供應和消費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治理,綠證已經成為國際能源合作交流的重要議題,有力支撐全球能源低碳轉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認為,我國綠證工作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目前綠證市場供需不平衡,綠證價格較低,綠色電力環境價值尚未充分體現;綠證納入碳排放核算的具體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相關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綠證國際互認仍需持續推進。近年來,我國綠證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綠證市場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綠證單獨交易和綠色電力交易規模穩步提升。“隨著綠證制度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快購買綠證,我國綠證市場活力不斷增強,核發、交易規模和交易主體數量顯著提升,綠證已成為企業建設綠色產業鏈、報告碳足蹟以及完成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報告披露,踐行社會承諾的重要工具。同時,居民自主購買綠證數量不斷提升,綠色電力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李創軍表示。綠證基本實現核發全覆蓋綠色發展是國際發展的必然趨勢,使用更多綠色電力也是未來能源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人民群眾的用電要求正在由“用好電”向“用綠電”轉變。由于電力具有同質性台服暗黑3,除直供電和自發自用等特殊情形外,電力一旦進入電網,從電網側和用戶側均無法區分不同電力品類,綠證應運而生。2025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明確,國家通過實施綠證等制度建立綠色能源消費促進機制。李創軍介紹,國家能源局加快構建以綠證為基礎的綠色電力消費體系,推動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再到“用綠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一是建立健全綠證制度體系意義重大,二是我國綠證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三是全力推動綠證工作再邁新台階。按照國際通行的概念,綠證是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發放的“工資卡”,1個綠證對應1000度可再生能源電量,準確記載了生產時間、生產位置、生產技術類型等信息,每張綠證對應唯一的綠證編碼,實現對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的精準溯源。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表示,為充分發揮綠證作用,實現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精準溯源,國家能源局進一步細化了相關法律和政策要求,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明確,通過實施綠證等制度建立綠色能源消費促進機制,確立了綠證制度的法律地位。“政策明確,綠證是中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是認定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需要重點說明,單獨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合同不能實現溯源。合同主要是約定交易電量、價格和曲線,結算按照實際執行為準,要證明用戶使用了綠色電力,依然需要綠證作為追溯憑證。”潘慧敏說。實際上,綠色電力交易作為綠證交易的一種特殊形式,也通過綠證實現對可再生能源電力溯源。為防止出現其他類型證書用于證明綠色電力消費,引起可能的市場混亂,政策明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不能再申領電力領域同屬性憑證或國外綠證,確保中國綠證的權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同時,建立了以項目建檔立卡為基礎,綠證核發、交易、應用到核銷的全週期閉環管理體系,依託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實現了數據的全流程貫通,確保綠證全生命週期追溯流程和追溯結果的真實性和唯一性。目前,我國已建立綠證核發、交易、應用、核銷的全生命週期閉環管理機制,綠證基本實現核發全覆蓋,交易規模和用戶數量快速擴大,綠證國際互認積極推進,綠色電力消費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水平穩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受供需不協同影響,目前綠證價格不斷走低,市場上綠色電力的環境價值被嚴重低估。潘慧敏表示,國家能源局擬從價格、時間、空間、品類等四個方面,進一步優化完善綠證綠電交易機制,推動交易機制更加靈活多樣,更好滿足用能單位多樣化用能需求。一是在交易價格上引導台服暗黑3。二是時間尺度上優化。三是從空間尺度上完善。四是從交易品類上創新。我國綠證發展主要有六個方面特點為全面、準確地反映我國綠證發展情況和發展水平,國家能源局組織編寫了《中國綠色電力證書發展報告(2024)》。國家能源局資質中心主任陳濤認為,總體上看,我國綠證發展主要有六個方面特點。一是綠證制度體系框架基本建成。國家能源局通過試行綠證核發及自願認購交易制度,擴大綠證核發範圍,開展綠證綠電交易等舉措,不斷健全建檔立卡、核發、交易、應用、核銷等綠證全生命週期閉環管理機制台服暗黑3,構建了較為完備的綠證政策體系。二是綠證核發質效顯著提升。綠證全覆蓋政策實施以來,特別是2024年6月底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上線運行後,國家能源局資質中心組織電網企業建立由電力交易機構牽頭、電網相關部門配合的月度電量數據歸集機制,制定數據歸屬、管理、安全防護工作方案,綠證從由發電企業申請調整為以電網企業、電力交易機構提供的數據為基礎,經審核後按月批量自動核發,實現當月電量次月核發綠證,核發時間縮短85%,大幅提升綠證核發質效。三是綠證市場活力持續增強。在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雙重驅動下,以綠證為基礎的綠色電力消費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綠證市場活力持續增強,綠證交易規模、參與交易主體數量均取得顯著突破。2024年,全國綠證交易規模實現翻兩番,交易綠證數量達4.46億個,其中綠證單獨交易2.77億個,以跨省交易為主;綠色電力交易綠證1.69億個,以省內交易為主。全國參與綠證交易的消費主體約5.9萬個,同比增長2.5倍。四是綠證應用需求不斷釋放。圍繞證明和核算綠色電力消費等功能,綠證應用場景得到不斷拓展,有力推動了綠色能源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證明綠色電力消費方面,很多大型活動、用能企業、公共機構、居民用戶均通過購買綠證實現綠色電力消費,2024年居民自主購買綠證近118萬個。在核算綠色電力消費方面,各地積極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明確承擔消納責任權重的用能單位以持有綠證作為主要核算方式,加強綠證與能耗雙控、碳排放核算政策有效銜接,取得積極進展。五是綠證國際互認積極推進。綠證國際互認是實現“雙碳”目標、應對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路徑,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綠證國際交流合作,利用多雙邊國際交流渠道,將綠證合作列為政府交流的重點議題,大力宣介中國綠證政策和應用實踐,政府層面議題交流不斷深入。鼓勵社會組織、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國際合作、學術交流、論壇展會等多種途徑,推動中國綠證在價值理念、政策取向以及碳排放核算方法等方面與國際綠證銜接台服暗黑3,加快綠證國際互認進程。六是綠證系統支撐保障有力。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集成綠證核發管理、交易調度支持和輔助支撐保障等核心功能,通過“一個賬戶、兩類數據、三個環節、四條專線”,以信息化方式支撐綠證核發交易高效運行。按照統一的編碼規則,為參與綠證核發交易主體建立唯一的綠證賬戶,打造綠證核發交易“權威底賬”;匯集電網企業、電力交易機構月度電量數據和發電企業填報數據兩類數據,形成數據互補、自動校驗、自動比對核發方式;貫通事前初核、事中比對、事後處理全流程,形成綠證核發監督閉環管理。強化數據互通和業務互聯為高質量建設綠證市場,推動綠證價格合理體現綠色電力環境價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和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點針對目前綠證市場需求不足、綠色電力環境價值嚴重低估的問題,以構建強制消費與自願消費相結合的綠證消費機制為核心,在提出2027年、2030年綠證市場建設目標基礎上,從市場供給、消費需求、交易機制、應用場景、綠證走出去等方面提出了十七條可操作可落地的相關措施。一是穩定綠證市場供給。二是激發綠證消費需求。三是完善綠證交易機制。四是拓展綠證應用場景。五是推動綠證應用走出去。李創軍表示,《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主要聚焦推進綠證消費,從五個方面提出政策措施:一是綠證供給,就是誰來賣;二是綠證消費,就是誰來買;三是交易機制,就是怎麼買;四是應用場景,就是買了有什麼用途;五是走出去,就是國外能不能用。潘慧敏分析,《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企業和數據中心,以及其他重點用能單位和行業提出了綠色電力消費比例目標要求,到2030年原則上不低于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消納責任權重平均水平,特別是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色電力消費比例在80%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同時,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費綠色電力的綠電工廠、綠電園區,將綠色電力消費信息納入上市企業ESG報告。鼓勵企業打造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綠電建築、綠電社區,特別是緊貼用戶需求新設立兩個場景,一是推廣綠色充電樁,支持電動汽車充綠電,將電動汽車變成真正的新能源汽車;二是鼓勵居民消費綠電,推動電網企業為居民購買綠證提供更便利服務,同時明確了綠色信貸、政府採購等金融財政支持舉措。陳濤介紹亞美體育全站app,國家能源局資質中心依託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與北京、廣州、內蒙古電力交易中心和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相關信息系統銜接,強化數據互通和業務互聯,每月22日歸集電網企業、電力交易機構批量推送的綠證核發所需電量信息。一是分布式發電項目綠證核發方面:綠證核發全覆蓋政策實施以來,國家能源局始終積極推進分布式項目綠證核發,並取得積極進展。2024年全國分布式項目核發綠證5695萬個,同比增長27.80倍,涉及分布式項目6.46萬個,包括分散式風電核發綠證3364萬個,佔比59.07%,涉及項目438個;分布式光伏核發綠證2331萬個,佔比40.93%,涉及項目6.42萬個,其中對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電量核發綠證95萬個,涉及項目1212個。二是常規水電項目綠證核發方面:2024年,我國正式對常規水電項目核發綠證,進一步拓展了綠證核發範圍,全年核發常規水電項目綠證15.78億個,佔總核發量的33.73%,涉及項目6846個,其中對存量常規水電項目,核發綠證15.75億個,相應綠證隨電量直接無償劃轉。對2023年1月1日(含)以後新投產的完全市場化常規水電項目,核發綠證280萬個,其中部分綠證可在綠證市場自由交易。“核銷機制是綠證全生命週期閉環管理的重要一環,目前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相關功能已完成開發並上線運行,為我國綠證環境權益的歸屬認定提供有力支撐,對以下三種場景開展綠證核銷。一是核銷超過有效期的綠證。二是核銷聲明或認證綠色電力消費的綠證。三是核銷完成自願減排量核查和登記的綠證。”陳濤強調。(中國工業報記者孟凡君)

  據機經網整理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為413820.29萬美元,同比增長11.59%;出口數量為272918725台,同比增長12.94%。2025年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及同比增速1-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累計出口金額為972195.63萬美元,同比增長11.45%;累計出口數量為634862282台,同比增長6.72%。2025年1-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累計出口金額2025年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地區分別為德國、美國、越南、印度、韓國、沙特阿拉伯、荷蘭、英國、日本、法國,合計佔我國該產品出口總額的71.16%。其中,向德國出口最多,金額為82491.42萬美元,佔出口總額的19.93%。2025年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TOP10國家/地區1-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地區分別為美國、德國、越南、沙特阿拉伯、印度、韓國、日本、荷蘭、英國、澳大利亞,合計佔我國該產品出口總額的71.05%。其中,向美國出口最多,金額為202794.60萬美元,佔出口總額的20.86%。2025年1-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TOP10國家/地區2025年1-2月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金額佔比TOP10國家/地區

  據機經網整理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金額為7801.29萬美元,同比增長7.45%;出口數量為2567台,同比下降10.65%;出口均價為3.04萬美元/台,同比增長20.16%台服暗黑3。2025年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金額及同比增速1-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累計出口金額為16319.23萬美元,同比增長34.43%;累計出口數量為7362台,同比增長10.04%;出口均價為2.22萬美元/台,同比增長22.65%。2025年1-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累計出口金額2025年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金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地區分別為羅馬尼亞、阿根廷、老撾、韓國、澳大利亞、希臘、日本、哈薩克斯坦、西班牙、英國,合計佔我國該產品出口總額的99.00%。其中,向羅馬尼亞出口最多,金額為2251.05萬美元,佔出口總額的28.85%。2025年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金額TOP10國家/地區1-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金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地區分別為羅馬尼亞、老撾、阿根廷、埃及、納米比亞、意大利、韓國、澳大利亞、德國、土耳其,合計佔我國該產品出口總額的82.38%。其中,向羅馬尼亞出口最多,金額為3106.74萬美元,佔出口總額的19.04%。2025年1-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金額TOP10國家/地區2025年1-2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金額佔比TOP10國家/地區

  根據我部標準化工作的總體安排,現將申請立項的《堿性鋅-二氧化錳電池工廠智能化技術導則》等318項行業標準計劃項目予以公示(見附件1),截止日期為2025年4月4日。如對擬立項標準項目有不同意見,請在公示期間填寫《標準立項反饋意見表》(見附件2)並反饋至我司,電子郵件發送至郵件主題注明:第二批標準立項公示反饋)。聯系電線號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郵編:100804附件:1.《堿性鋅-二氧化錳電池工廠智能化技術導則》等318項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征求意見稿)2.標準立項反饋意見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5年3月5日

  2月28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聯合發布報告《JETP和ETM機制下印度尼西亞典型能源項目轉型研究》(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梳理了JETP和ETM的運行狀況及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供了中國企業對能源轉型機制的思考,並以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中企燃煤電廠項目爪哇7號項目為例,對其退役所需資金進行測算,測算結果顯示,項目越早參與能源轉型機制,經濟效益越高。自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燃煤電廠以來,中資企業逐步加強在海外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規劃。隨著印尼能源轉型進程的加快,當地政府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力度,印尼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使其成為中資企業投資的重點區域之一。記者獲悉,印尼是全球最主要的煤炭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也是中國海外能源投資的重要東道國。目前,國際備受矚目的能源轉型機制包括印度尼西亞政府和國際合作伙伴集團共同啟動的“印尼公正能源轉型伙伴關系”(JETP),以及亞洲開發銀行與印尼政府發起的“能源轉型機制”(ETM)。兩大機制並行,印尼能源轉型進程加快。2021年,亞洲開發銀行宣布與印尼政府建立能源轉型機制。該計劃旨在加速淘汰現有燃煤電廠、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氣候問題。ETM已在包括印尼在內的五個國家試點,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減排項目。2022年11月,亞洲開發銀行與印尼的井裡汶燃煤電廠1號機組(Cirebon-1)簽署備忘錄,計劃將該電廠的退役時間從2042年提前至2035年。這一計劃擬通過混合融資模式實施,總融資金額約為3億美元。除ETM外,2022年11月16日,印尼政府和國際合作伙伴集團在G20峰會期間啟動了“印尼公正能源轉型伙伴關系”。JETP最初承諾為印尼提供200億美元資金,現已增至216億美元,被認為是迄今全球最大的能源轉型融資計劃。ETM和JETP兩大機制均為印尼實現淨零目標和能源轉型的關鍵因素,但要全面推進也並非易事。一方面,印尼能源轉型仍缺乏明確政策支持。現有機制不具備法律效力,能源轉型的實際進展仍依賴于印尼政府的具體政策和部署。另一方面,印尼煤電項目轉型仍面臨巨大資金缺口。根據CIPP測算,要在2030年前,實現五個重點領域(輸電和電網、燃煤電廠、可調度可再生能源、可變可再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的投資目標,所需資金之和將高達973億美元。其中,燃煤電廠的靈活性改造和提前退役需要共計約24億美元,但在已分配的公共資金中,僅有14.51億美元用于支持此類項目;而在ETM資金池中,除去井裡汶1號燃煤電廠項目外,用于私營燃煤電廠退出的資金僅剩2億美元。再考慮到印尼政府有遷都計劃,需耗費大量資金,亟需公共資金和私營資本支持。印尼正在建設及運營的獨立煤電項目中,中資項目共16個,分別由7家中資公司投資。其中,國家能源集團的爪哇7號項目是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建設規模最大的燃煤電站,具備印尼電力建設史上裝機容量最大、參數最高、技術最先進、指標最優等特點。該項目機組分別于2019年和2020年投產運營,預計電力購買協議結束時間為2044年和2045年。報告以該項目為樣本,結合印尼最新承諾的退煤時間線年為項目提前退出年限,測算其正常運營至2040年所需資金,以及若參與ETM機制運營至2040年所需資金,將兩者進行對比,以尋求更優經濟方案,並分析ETM機制對項目的影響。測算結果顯示,在測算數據不考慮未來碳稅及各項環境成本的前提下,爪哇7號項目若正常運行至2040年退出,需資金約9.13億美元;若參與ETM則可有效減少資金投入:項目運行8年後參與ETM可減少約2.79億美元,運行10年後參與可減少約1.72億美元,運行12年後參與可減少約0.89億美元。可見,項目參與ETM越早,經濟效益越大。報告進一步測算了不同時間節點下,項目所需的ETM貸款總額及貸款分配情況。報告認為,ETM應增加用于燃煤電廠提前退出的資金,以支持更多燃煤電廠參與。報告梳理了中國企業加快能源轉型的考量因素。首先,印尼政府的政策與煤炭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在短短三年內,印尼政府將淘汰所有燃煤電廠的時間從2056年提前至2040年,大幅縮短其剩餘運行壽命。未來煤炭價格和碳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也會影響現有燃煤電廠的收益和發展前景。其次,資金成本也是影響企業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印尼現有中資燃煤電廠項目中有不少採用美元計價,但近年來國際市場上美元貸款項目的融資利率不斷攀升,加重了企業負擔。如果能源轉型機制能夠通過再融資模式提供低息貸款,以替換現有項目貸款,不失為一種更具經濟效益的融資方式。第三,能源轉型試點項目的進展影響企業轉型意願。井裡汶1號燃煤電廠將為處于相似階段的燃煤電廠提供參考。一些同樣已運行多年、達到盈利階段的中企燃煤電廠項目,可參考井裡汶項目以制定自身的轉型計劃。與此同時,報告發現,中資企業對印尼能源轉型仍存疑慮。首先,印尼能源系統穩定性有待加強。燃煤電廠的退出,意味著可再生能源佔比需大幅增長。但研究表明,若可變可再生能源佔比超過15%,將對現有電網系統運行產生明顯影響。在儲能技術沒有取得新突破的情況下,可變可再生能源能否穩定滿足印尼電力供應也有待證實。再者,印尼現有可再生能源投資政策對外資控股比例的規定較為嚴苛,限制了國際資本參與。第三,印尼能源轉型機制仍有待完善。燃煤電廠退出需進一步明確具體項目的補償標準、資金支持規模及再融資優惠政策,為能源轉型提供可預期的制度保障。報告建議,中資項目要在印尼能源轉型過程中實現平穩過渡和有序退出,需立足印尼國家政策及能源資源現狀,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優勢,加強與金融機構等各利益相關方合作。印尼政府應加快整體部署,推動能源轉型相關政策出台,加快推動電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和靈活性,增加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佔比,並構建高效監管框架以保障能源轉型機制實施。中國企業應該加快評估轉型成本和技術可能性,並加強利益相關方合作。中國企業應積極與印尼各級政府、印尼國家電力公司以及其他部門保持溝通,提高項目再融資能力,充分關注並利用現行和新出台的國際金融機制,加強與國際綠色基金的合作,積極探索綠色投資機會,為後續轉型奠定基礎。金融機構及海外資金應與各方共同探索煤電提前退出機制,優化融資模式,增加開發援助融資比例。金融機構還應與東道國政府密切合作,積極開發適用于本土的綠色金融工具,創新國際綠色投融資合作關系。此外,東道國政府、電網公司、發電企業、金融機構、能源轉型機制等相關方,應建立一個共商共建的工作協同機制,及時發現能源轉型推進過程中的問題,關注各參與者的訴求和顧慮,協商制定平衡策略。(作者:餘娜)

  雲南省擁有得天獨厚的綠色能源資源優勢,正面臨從規模化開發向高效協同利用、綠色能源深度消納及跨行業融合轉型的重大挑戰,而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破解這些難題,支撐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新能源已成為雲南增量電源的“主力軍”,截止到2024年12月,全省新能源總裝機容量已突破5150萬千瓦,亟待推動數字創新以應對超高新能源滲透率可能產生的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足額消納、局部電網供需平衡、靈活調控、可靠供電等突出問題。鑑于此,推動數字技術賦能、數字模式賦能、數字服務賦能,已經成為雲南發揮綠色能源資源優勢、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確保大規模新能源並網中電網穩定運行和高效管理、積極探索和實施以綠色能源為支撐的產業創新發展藍圖的重要途徑。加快數字技術賦能,推動新時期“源網荷儲”協同發展。數字技術賦能在雲南綠色能源“源網荷儲”全鏈條協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新時期雲南綠色能源產業邁向高效運行階段的關鍵。調查研究發現,大理天峰山風電場、富源西風電場、元謀班果光伏電站等將AI(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新型電力系統調度運行和控制管理,大幅提升了區域綠色能源生產、輸送的智能化水平。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雲南省部分地區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較為落後,數據孤島現象仍然存在,同時AI調度系統覆蓋率還有待擴大。因此,雲南省還需要加快成立雲南省綠色能源數字化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各相關部門,打破行業壁壘、推動協同發展,加大對智能電網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力度,在滇西北、滇南等能源富集區域加快推進智能化電網改造。同時,還要設立“數字技術賦能能源轉型專項基金”,鼓勵以省內知名高校為載體,聯合重點企業與研發機構探索智能傳感器、AI調度算法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推廣基于AI和物聯網的智能發電與儲能技術。在此基礎上,雲南省還應加快建成覆蓋全省的能源管理與調度平台,完善跨部門數據共享和全產業鏈數據聯動機制,提升全省能源數據採集、存儲及科學分析能力,以實現高新能源滲透率條件下的“源網荷儲”動態監控和智能響應。加快數字模式賦能,打造區域聯合調控與新能源跨行業融合模式。數字模式創新是實現綠色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在全省優化區域能源調控機制和推動綠色能源與多行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突出作用。調查研究發現,雲南電網新能源有功功率控制(AGC)省地協同平台、元江縣光伏提水智慧水利項目、大理洱海新能源遊船置換計劃等極大提高了區域新能源利用率,跨行業融合模式有效拓展了雲南省綠色能源的應用場景,推動了農業、旅遊業和制造業等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為雲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也要注意到,目前各區域聯合調控中心的覆蓋範圍仍然有限、資源共享還不夠充分,部分行業的綠色轉型成本較高,企業或園區開展低碳發展模式創新的積極性不高。因此,雲南省還需加快制定《雲南省“源網荷儲”聯合調控中心建設規劃》,建立省級聯合調控總中心,分階段推動綠色能源經濟發展核心區建成聯合調控中心,實現跨區域電力資源共享、動態平衡和對特定區域的“水光風儲”資源綜合調度。同時,還要加快制定出台《雲南“綠色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加大典型模式推廣輔導力度,增加綠色低碳設備更新補貼,實施綠色電力消費企業稅收減免和綠色金融支持,鼓勵更多地區積極探索試點綠色低碳農業、旅遊、工業轉型發展新模式。此外,還需要面向各行業龍頭企業和國家級、省級產業園區開展數字化綠色能源示範基地建設行動,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相關企業、園區創建“數字化+綠色發展”示範項目,定期舉辦“綠色能源產業與數字化融合發展峰會”,促進雲南企業和研究機構與國內外專家、技術團隊深度合作,推動高耗能制造企業加速低碳轉型,完善綠色供應鏈體系,探索多元融合發展路徑,爭創綠色發展先機。加快數字服務賦能,促進零碳園區建設與綠色能源消納。持續完善數字服務,為雲南打造零碳園區及綠色能源有效消納提供了服務保障,為實現全省“雙碳”目標奠定了基礎。調查研究發現,昆明電力交易中心的“一主多側”電力市場聯盟鏈架構體系,自2024年4月以來建設的首批5家零碳園區等有效提升了雲南省綠電消納服務保障,綠電消納的積極性大幅提高,各類用能主體形成了踐行綠色高質量發展理念的良好局面,2024年1至11月,新能源發電利用率達98.8%,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雲南省綠色電力消納機制和服務措施尚不完善,綠色電力價格機制仍需健全,居民用電中綠色電力比例較低,部分零碳園區的數字化水平不高,能源管理與服務體系亟待完善,能源技術和網絡的國際合作也有待突破。因此,雲南省還需要逐步完善綠色電力數字化消納機制,通過出台綠色電力消納配額制,明確工業、商業和公共機構的綠色電力消納目標,結合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激勵不同用能主體增加綠色電力採購。在此基礎上,還要推動零碳園區與分布式能源社區建設,加快發布《雲南省零碳園區建設服務規範》,明確園區能源管理系統建設標準與服務水平,推動園區實現新能源發電、儲能與智能管理一體化,並鼓勵在昆明、曲靖、玉溪等城市的工業園區和居民社區試點分布式能源系統,打造綠色能源消費閉環。同時,還要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綠色能源技術上的交流與合作,設立面向國際市場的綠色能源交易中心,形成區域性綠色能源合作網絡,打造區域性綠色能源樞紐,全面釋放雲南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潛力,在實現“雙碳”目標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的引領作用。此外,還需要借助智慧能源系統和數字化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省、市、縣三級能源安全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並支持企業通過綠色能源認證標識(綠證)開展低碳營銷,增強公眾對綠色電力消費和零碳生活的認可度,讓人民群眾享受綠色低碳發展的實惠。

  2024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不斷實現新突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3.73億千瓦,同比增長23%,佔電力新增裝機的86%。其中,水電新增1378萬千瓦,風電新增7982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2.78億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185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8.89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佔我國總裝機的56%,其中,水電裝機4.36億千瓦,風電裝機5.2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8.87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46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步提升。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4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9%,約佔全部發電量的35%;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達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與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18348億千瓦時)基本持平,遠超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4942億千瓦時)。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較去年同期增加5419億千瓦時,約佔全社會新增用電量的86%。(一)水電建設和運行情況。2024年,全國新增水電裝機容量1378萬千瓦,其中常規水電625萬千瓦,抽水蓄能753萬千瓦。截至2024年12月,全國水電累計裝機容量達4.36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77億千瓦,抽水蓄能5869萬千瓦。2024年,全國水電發電量14239億千瓦時,全國規模以上水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3349小時。(二)風電建設和運行情況。2024年,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7982萬千瓦,同比增長6%,其中陸上風電7579萬千瓦,海上風電404萬千瓦。從新增裝機分布看,“三北”地區佔全國新增裝機的75%。截至2024年12月,全國風電累計並網容量達到5.21億千瓦,同比增長18%,其中陸上風電4.8億千瓦,海上風電4127萬千瓦。2024年,全國風電發電量99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95.9%。(三)光伏發電建設和運行情況。2024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2.78億千瓦,同比增長28%,其中集中式光伏1.59億千瓦,分布式光伏1.18億千瓦。截至2024年12月,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86億千瓦,同比增長45%,其中集中式光伏5.11億千瓦,分布式光伏3.75億千瓦。2024年,全國光伏發電量83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4%;全國光伏發電利用率96.8%。(四)生物質發電建設和運行情況。2024年,全國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185萬千瓦亞美體育全站app。截至2024年12月,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99萬千瓦,同比增長4%。生物質發電量20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

  2024年,我國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持續增長。根據光伏行業規範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全國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行業產值保持萬億規模,光伏電池、組件出口量分別增長超過40%、12%。多晶硅環節,1-12月全國產量超過182萬噸,同比增長23.6%。硅片環節,1-12月全國產量達到753GW,同比增長12.7%,出口量約60.9GW。電池環節,1-12月全國產量達到654GW,同比增長10.6%,出口量約57.5GW。組件環節,1-12月全國產量達到588GW,同比增長13.5%,出口量約238.8GW。全年主要光伏產品持續“量增價減”態勢,1-12月,多晶硅、組件價格分別同比下降39.5%、29.7%。

  202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下稱“鋰電池”)產業延續增長態勢。根據鋰電池行業規範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全國鋰電池總產量1170GWh,同比增長24%。行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電池環節,1-12月消費型、儲能型和動力型鋰電池產量分別為84GWh、260GWh、826GWh。鋰電池裝機量(含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超過645GWh,同比增長48%。受鋰電池產品價格下跌影響,1-12月全國鋰電池出口總額達到4348億元,同比下降5%,較2024年上半年降幅收窄七個百分點。一階材料環節,1-12月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產量分別約為310萬噸、200萬噸、210億平方米、130萬噸,同比增長均超過20%。二階材料環節,1-12月電池級碳酸鋰產量67萬噸,同比增長45%,電池級氫氧化鋰產量36萬噸,同比增長26%。1-12月電池級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微粉級)均價分別為9.0萬元/噸和8.7萬元/噸。

0512-57664275 0512-36822333
亚美体育 | 亚美体育 | 亚美体育 | 亚美体育 | 亚美体育 | 网站地图 | 网站地图_m |